有教无类什么意思?因材施教什么意思?
有教无类什么意思?因材施教什么意思?说起“有教无类”和“因材施教”很多人并不陌生,因为这是孔子提出的著名论点。在此,百花阅读就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了解一下孔子“有教无类”和“因材施教”的光辉论点详细内容。
有教无类
孔子大约在30岁时,开始收徒讲学。在我国教育史上,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40多年,而且影响最深远的,当首推孔子。在孔子之前,“学在官府”,教育是“有类”的,就是说,授受教育的权利,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。孔子处于动荡不安、大变革的春秋末期,但对事物的态度,是积极有为的。当他看到庶人议政,学术下移时,提出了一个光辉的论点——“有教无类”。这是一个进步的口号,它打破了“学在官府”的框框,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,受教育的范围放宽了。这一风气的转变,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。
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人,得意门生72人。这些学生从地区来说,有鲁国的颜渊、冉求,卫国的子夏、子贡,宋国的司马耕,吴国的子游,楚国的公孙龙,秦国戎族的秦祖。从出身来说,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,有贫贱出身的冉壅,有商人出身的子贡,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。孔子首创平民教育,表现了“有教无类”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。“有教无类”是孔子“泛爱众,而亲仁”思想的具体化。
我国早在夏、商、周时,就出现了学校。重视教育是我国优良的传统。《学记》中所说的:“古之王者,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”。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传统。孔子重视政治人才的培养,在客观上是适应春秋大变革时期新兴“士”阶层发展的需要。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,文化的传播。
因材施教
孔子重视对学生的“因材施教”,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,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。他着重培养德行、言语、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。他满意地对人说过:“德行方面的高材生,有颜渊、闵子骞、冉伯牛和仲弓。言语方面的高材生,有宰我、子贡。政事方面的高材生,有冉有、子路。文学方面的高材生,有子游、子夏。”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,就拿言语科的高材生宰我来说吧,刚开始,宰我是一个比较不用功的学生。有一天,宰我白天睡觉,被孔子知道了,他当面责备宰我:“烂了的木头,是不能雕东西的;粪土的墙壁,是不能刷上白粉的。”经过老师的严厉批评,宰我改正了缺点,勤奋读书,终于成材。
在教学方法上,孔子很注意诱导启发,对症下药。www.8188w.com如对个性刚强、急躁的子路,加以抑制;对缺乏勇气的冉有,则加以鼓励。有一次,子路向孔子请教说:“我们听到了一件应该去做的事,是不是马上去做?”孔子略加考虑回答说:“有父兄在,应该先问问父兄,怎能一听到消息就去做呢?”冉有也提出同样的问题,请教老师。孔子却同意他马上去做。学生公西华觉得奇怪,便去问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,而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呢?孔子听了笑了笑对公西华说:“冉有胆小,性格迟缓,所以鼓励他马上去做。而子路的性格很急躁,所以叫他慢一些去做。”公西华听了才恍然大悟。
在平时的闲谈中,孔子也不放弃对学生的启发教育。有一天,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等学生,陪伴孔子坐在一起谈天说地。孔子对学生们说:“如果有人请你们去做事,你们打算怎么样呢?”子路自信能治理好一个大国。冉有说他可以管好一个小国。公西华说自己只能在政府中担任一个小职务。曾皙最后慢吞吞地说:“我只求过个快乐的日子;春天暖和起来,跟同伴们到河里去洗洗澡,在风里乘乘凉,然后大家唱着歌回来。”孔子从仁政学说出发,他希望能过着太平的生活,所以十分赞赏曾晳的想法。
孔子还十分强调学以致用、学思结合。他说过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。意思是说,光学习,不思考,就会迷惑不解;光思考,不学习,就会犹豫不决。他要求学生,对于学习过的东西,要经常复习,“温故而知新”。孔子一生,就是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的。
以上就是有关《有教无类什么意思?因材施教什么意思?》的全部资料分享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链接:http://www.8188w.com/post-73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