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世界前列的高等教育——中国古代教学的发展
太学初创时,规模不大,最初只有“博士弟子”50人。公孙弘召集大臣们拟订了开办太学的具体方案,决定在原有博士官的基础上建立太学。具体地说,由“掌通古今”博学多才的博士官担任教授,并由他们在18岁以上,仪表端正的生徒中进行选择,广招弟子,收徒授学,免除他们的徭役和赋税,一心学习。
太学的学习方式以经师讲学为主,以学生互教为辅,还要求学生自修,允许学生自由讨论。太学的学生一年进行一次考试,成绩中、上等的可以任官,成绩低下和不勤学者勒令退学。太学以其“严于择师”,严格要求的管理体制,做到养士与选才相结合,保证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有着较高的教学质量。
汉武帝以后,太学规模越来越大。汉昭帝时增至100人;汉宣帝时为200人;汉元帝时增加到1000人;汉成帝时,“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,今天下太学弟子少,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”。www.8188w.com王莽执政时,广泛征集天下学者,“至数千人”,还扩建校舍,使太学得以发展。
东汉时期,“光武帝中兴,爱好经术”,“至使四方学士”,“云会京师”。到东汉明帝时,更使太学达到极盛时期,史书还记载了明帝亲自到太学讲学的情景。永平二年(公元59年),明帝亲临太学讲堂,倡导儒学,讲解儒家经典著作,儒生们纷纷“执经问难于前”,有教有学,质疑解惑。当时云集京师的学者,“环桥门而观听者,盖亿万计”。“亿万计”,显然夸大了。
但是,由此说明东汉明帝时太学盛况的空前。过了13年,明帝又“亲御讲堂,命皇太子、诸王说经”,并且指示悉通《孝经》。说明汉明帝一贯重视太学教育。更可贵的是,匈奴族也在此时派送弟子到京师太学学习,在沟通汉族与匈奴族的精神文明中,太学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。太学生人数最多要数东汉的质帝和桓帝时期,当时太学在学人数达到3万多人。这个数字为当时世界的首位,远远超过了号称“欧洲古老大学之父”的波伦亚大学。
波大在12世纪末曾经达到一万二千多学生。我国古代太学发展的历史证明,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是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的。这是我们应该引以自豪的文化成就。(张显传)
链接:http://www.8188w.com/post-7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