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四位著名书法家的书法风格及人物介绍
宋四家中位居第一的苏轼,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学家。他多才多艺,工诗能文,词作开豪放派之先河,并且是文人画的倡导者。在书法创作上,苏轼提倡“尚意”。他主张,既要继承前人的成就,又不可泥古不化;应该敢于写出自己的新意,学习古人重要的是领悟其精神,而不是要自己被笔法所束缚。他写诗谈自己的书法说:“我书意造本无法,点画信手烦推求”。无法,就是不跟随古人笔法亦步亦趋;他虽说是“点画信手”而书,但其中蕴含着“烦推求”的深厚功力。他谈论唐代名家时说:
张长史(即张旭)书,颓然天放,略有点画处,而意态自足,号称神逸。颜鲁公书雄雅独出,一变古法。柳诚悬(即柳公权)书,本出于颜,而能自出新意。
他对“意态自足”、“一变古法”、“自出新意”,是极为赞赏的。
苏轼的书法,结构变化甚为丰富,字形安排上下左右呼应巧妙。他的字外显疏拓而内势结密,或端庄,或流丽,无不挥洒自如。苏轼书法代表作有《赤壁赋》、《洞庭春色赋》、《黄州寒食诗》、《春帖子词》等。
黄庭坚(1045-1105年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分宁(今江西修水)人。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。他“善行、草书,楷法亦自成一家”(《宋史·文苑传》)。他曾多年学草书,后来研究了唐代张旭、怀素的作品,“乃窥笔法之妙”。他自己又说,晚年在三峡看到船夫长年荡桨,“乃悟笔法”。这正同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到艺术上的启发的故事相似。
黄庭坚的书法既潇洒飘逸,又紧劲稳重。他的行楷书,行笔着意变化,善藏锋而注意顿挫,字形中心收紧,笔划向外展拓,犹如辐射一般。他的草书变态纵横,势若飞动。黄庭坚的书论,也常有一些很有见地的论识。例如,他说,作书应该“肥字须要有骨,瘦书须要有肉”。
黄庭坚书法代表作有《松风阁诗》、《书送四十侄诗》、《苦笋赋帖》、《诸上座禅语》等。
米芾(1051一1107年),字元章,祖居太原,后迁居湖北襄阳。米芾是一位极有才华的书法家,鉴赏能力也很高,曾任徽宗朝的书画博士。他非常自负,行为狂放不羁,人称“米颠”。米芾在书法创作上,曾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古人的过程。他收藏有晋以来许多名家古帖,不间断地揣摩临写,甚至睡觉时把它们收在一个小匣子里,放在枕边。米芾的临摹功夫是非常出名的,尤其是临摹“二王”的笔迹,足以达到乱真的地步。流传至今的王献之《中秋帖》,据说就是米芾的临本。
米芾的书法“沉著飞翥,得王献之笔意”。他真、草、篆、隶、行各体都擅长,行草书尤为出色。他既善于学古,又贵创新,走出了自己的道路。他的创作,追求生动的韵味、气魄和力量。黄庭坚评价他的书法是:“如快剑斫之”。米芾在皇帝面前曾谈论同时代人书法的风格,他说:蔡襄“勒字”(意为在石上刻写),黄庭坚“描字”,苏轼“画字”,他自己则是“刷字”。“刷字”便是用笔迅疾而劲健,尽兴尽势尽力。米芾的书法作品具有痛快淋漓,奇纵变幻,雄健清新的特色。代表作有《多景楼诗》、《苕溪诗帖》、《复官帖》等。
蔡襄(1012一1067年),字君谟,福建仙游人。他的书法学王羲之、颜真卿、柳公权,端庄浑厚,沉着秀美,在当时被推为第一,欧阳修、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等都很推崇他的书法。苏轼评价蔡襄道:
世之书篆不兼隶,行不及草,殆未能通其意者也。如君谟真行草隶,无不如意,其遗力余意,变为飞白,可爱而不可学,非通其意,能如是乎?
这说明蔡襄对各体书法特征,能够加以融会贯通。苏轼语中所提到的“飞白”,是蔡襄追求古趣,尝试创新一种探索。沈括记载蔡襄的飞白书是,以散笔作草书,因此又叫散草。飞白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草书。
蔡襄书法的代表作有《谢御赐书诗》、《万安桥记》、《自书诗》、《八春帖》等。其中的《万安桥记》,共153字,用楷体书写,内容记述了万安桥的修建过程。万安桥就是著名的洛阳桥,建于北宋时期的泉州东。其时蔡襄在泉州任太守,由于他的倡议才修建了此桥。桥成后,他为之写《万安桥记》。当地人为纪念他的功绩,在桥南修建了蔡忠惠公祠,祠中竖立的碑石,上边就刻了《万安桥记》。在蔡襄的书法作品中,此书称得上是“大书之冠冕”。
宋四家中蔡襄年龄最长,为什么名次却排在最后呢?这其中有一段缘由。据说,最初宋四家中的蔡,原指蔡京。后来,人们痛恶这个专权误国的奸臣,就将蔡襄替换进去。然而,以书法的造诣而论,蔡襄的入列,倒并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。
以上就是有关《宋代四位著名书法家的书法风格及人物介绍》全部资料分享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链接:http://www.8188w.com/post-209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