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中之圣——我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突出贡献
我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,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医学家和药学家。扁鹊、华佗、张仲景、孙思邈等名家,灿若繁星。明朝人李时珍对中药学更是作出了划时代的突出贡献,被郭沫若誉为“医中之圣”。下面,百花阅读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李时珍。
李时珍(1518-1593),字东壁,号濒湖,晚年号濒湖山人,明蕲州(今湖北蕲春)瓦硝坝人。李时珍的祖父、父亲都是医术高明的医生。父亲李言闻著有《人参传》、《蕲艾传》等书。李时珍受家庭的熏陶,从小对花草虫鱼感兴趣,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。长大以后,他深感劳动人民求医治病之难,加之三次科举失意,便立志从医。24岁那年,他如愿以偿,父亲答应让他跟随自己行医。由于他好学肯钻,不久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。
嘉靖三十年(1551年),楚王因儿子暴厥,特聘李时珍去武昌。李时珍应聘前往,不但治好了楚王儿子的病,而且留下来做了奉祠正,掌管良医所事务。李时珍行医后,读了许多医书,尤其是有关本草的书。《本草学》这门学问是从汉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开始的。随着人们的不断实践总结,又得到补充和发展,产生了《本草经集注》、《唐本草》、《本草拾遗》、《蜀本草》、《开宝本草》、《嘉祐本草》、《证类本草》等著作。药物由最初的365品,扩充到1000多品。但是,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,这些书中有些内容存在错误,有的分类不清,有的解释含糊,有的甚至将毒药当补药。另外,这些书疏漏甚多。许多新发现和民间早就流传的药物、偏方没有被收录。为了纠正谬误,补充疏漏,李时珍立志在前人编修的“本草”基础上,编写一部新的本草全书。他将这一计划告诉父亲,得到赞赏和支持。
1552年,李时珍35岁那年,开始着手编写“本草”的准备。李时珍想,他编的这部书是供人经常翻阅查找的,应便于使用,体例一定要条理清楚,提纲挈领,纲目分明,于是,他将这部书取名为《本草纲目》。
几年后,李时珍经楚王推荐,到朝廷任太医院判。但不到一年时间,李时珍因看不惯太医院的官僚作风,觉得长此下去无益于《本草纲目》的编写,就毅然辞职回家,专心著述。
李时珍在楚王府和太医院供职的几年里,博览群书,医书、方书、经书、小说、笔记无不涉猎,积累了上千万字的札记材料。编写工作开始时还算顺利,但随着研究的深入,他感到越来越写不下去了。许多药物的形状和生长情况,古人讲得模糊不清,有的还互相矛盾。在这种情况下,李时珍加强了野外考察研究。他带领弟子庞宪和儿子李建元,频繁地到深山荒野中去采集药物标本,辨识药物性状。他们历尽千辛万苦,足迹踏遍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河南以及北京等地,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。李时珍不耻下问,拜农民、渔民、樵夫、猎户、药农为师。从捕蛇人那里了解到了白蛇习性及猎取方法;从渔民那里知道了鱼类的习性及其药用价值;从民间收集到了数量可观的单方、验方,更有热心的人们把捕获的鸟兽,采摘的药草,送上门来供他研究。
在前后20多年时间里,李时珍边行医,边研究,不但阅读了800多部书籍,吸取了前人成果,而且通过实物考察和四方采访,获得了广博的知识。在此基础上,李时珍前后花费27年时间,三易其稿,终于在1578年(万历六年)他61岁时写成了《本草纲目》全书。
除此以外,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。他还写过《濒湖脉学》、《奇经八脉考》、《食物本草纲目》、《集简方》、《白花蛇传》、《五脏图论》、《命门考》、《命门三焦客难》、《濒湖医案》、《脉诀考证》等书。
1593年,辛劳一生的“医中之圣”离开了人世。下葬那天,四面八方许多人赶来为他送葬,以表达他们对“李大夫”的一片难忘之情。
以上就是有关《医中之圣——我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突出贡献》全部资料分享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(文章配图来自网络)
链接:http://www.8188w.com/post-2050.html